高效推进新时代乡村农民共同富裕

?新征程上,我们要把准政治反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认识,因地制宜吸引生产要素涌入,推进农村产业整体发展,以数字化经济建设为引擎,拓宽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以改革为内生动力,优化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效能,坚持经济制度创新思维,推动新型农村经济公平普惠。
把准政治方向,“稳重求进”推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引领下,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稳中求进”作为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的总基调,采用稳步渐进的改革方式,创建出和谐稳定发展的政治环境面向未来,明确稳步走的目标任务,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集体经济规划,并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做到整体布局与地方规划相统一,以清晰的政治路线、政治任务和时间规划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落实。
第二,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在我国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位列第一,指明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与大方向。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产业振兴,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实现“产业兴旺”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下,立足实际,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及实现路径,确保农村经济朝向稳定、长久、可持续的步调发展,为创意特色农业产业奠定经济物质基础。“产业兴旺”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战略选择和择优路径,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具体的现实路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引导各类要素流向农村,利用优势互补推进农村产业整体发展。我国地域虽辽阔,但农业资置、生态优势、自然资源等方面差异突出,要针对差异化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化解农村要素短缺的问题。如此,需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吸引广泛的要素联合流向农村,实现农村产业与不同地域的良性互动,助推农村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联合发展。要注重在发展平衡性和整体性下功夫,利用地区差异的整合优势,将资本、技术、信息、科技等各类要素,汇融至农村经济发展之中,达到资源的整体化配置及优化协调,拉进城市与农村之间要素空间联动的距离,提高城乡资源匹配的效率和效度,实现要素资源协同合作,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其二,正确处理城市和农村开放与封闭的关系,建立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模式,目的在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念,更需要通过针对地域差异,强化特色资源发展,走地方特色化的乡村经济,避免低质量、消耗性、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对于缺乏区位优势、资产资源优势和供销渠道的村落,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打破空间限制,提供农村自由集体资产可做抵押、贷款等方式,实施“异地产业”的多元、多样化发展,以此获得额外收入,辅助农村农民拓宽致富渠道,多空间、多领域地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统领”作用,立足自身优势,破解农村发展地域“茧房”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高产量、高效率、高收益的现代农业产业。
其三,坚持数字转型,以“结构优化”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效能。
首先,加强数字乡村政府建设,推进新产业新业态综合治理与发展。一方面,依托数字资源与信息技术,将资本合理引入集体经济资金链,迎合劳动力的个性化需求,拉动供求关系的均衡发展,降低要素和产品的流通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细致归类各地域管辖范围内的村集体资产状况,整合分类上传至政府数字平台,以政府监督为基础,加强数字化集体资产运营和管理,降低传统部门之间联动的成本,实现生产要素的跨空间、跨区域、跨行业流动,为农村劳动力扩充就业岗位,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其次,搭建智能化农村数字平台,缩小农村经济差异化发展。在数字化空间内,数字技术可以提升农村的辐射能力,加速一体化数字农业产业链平台的运行。基于数字农业产业链平台,政府应当拓展农村电子销售渠道,积极推动农产品外销,扩大销售盈利,充实农民收入盈利,确保农民得到经济实惠。面对新兴未来农村产业,加快数字化平台信息的更新迭代,建成数字平台农业综合化系统,有利于吸引社会力量的资金融入,促进农村经济平衡多元化发展。对于闲置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将其投资到优质的企业或合作社,为涉农企业提供普惠化信贷业务,采用“分红+福利”等办法,推动智能化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助力农业产业平台化、数字化、集约化发展,促成农民共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再次,搭建数字化农村农业运用平台,加快共富型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一是数字平台可以向市场提供价格偏低的农村劳动力,辅助低收入农村群体增加收益,也可供高收入区域企业盈利,助力企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品生产数量,进而改善农村整体的生活面貌。二是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改变消费决策,将资金引入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相比传统的消费限定于观念及地域环境,新兴的数字平台成为网络主体消费的主流方式,即使在低经济水平区域,也能快速、便捷地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应用、共享,“以高带低”拉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提升数据要素的价值和效率,能扩大乡村企业经营范围,从需求和供给层面拉动农村农民的消费,有效改善低收入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民群众普遍走向富裕。
第三,立足地域产业特色,“因势利导”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应尊重农村的发展规律与客观条件,依托农村农业、资源和文化等自然禀赋,选择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路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先系统规划,再制定方针政策施行。严格遵循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有效整合政策信息、精准分配任务,进行智能化农业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生产及运行效能,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另外,需要整体优化全国农业产业布局,统筹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设计安排,整体部署农业区域布局与农业结构布局,同时并举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层次、分区域、分步骤地稳扎实干,最终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融合的新格局,确保形成以地域产业特色为依托,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作者:严丹,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严丹,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