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产业经济 > 正文

区域合作,共赢未来——“2025上海国际氢能高峰论坛”在长三角绿洲智谷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01 17:28作者:综合来源:中华金融网阅读:

由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与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上海国际氢能高峰论坛”在长三角绿洲智谷·赵巷园区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区域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国与东南亚氢能产业合作机遇,吸引了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人等嘉宾参与,共同探讨氢能技术出海路径与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东南亚市场:

氢能出海的新蓝海

论坛指出,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东南亚地区凭借其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丰富的太阳能与水能资源,以及各国积极推动的氢能发展规划,正成为中国氢能企业出海的重要目标市场。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已陆续出台氢能发展战略,如越南提出2050年实现年产1000万至2000万吨绿氢的目标,印尼计划2060年成为绿氢出口国。然而,东南亚国家在氢能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缺口,与中国在产业互补、地缘合作上具有显著优势。

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焰峰博士在致辞中强调:“为保护地球生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够完成的,碳达峰碳中和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抓手。中国拥有领先的新能源包括氢能产业发展经验,长三角地区氢能领先技术集聚,东南亚市场潜力巨大。通过资源协同,不仅可以帮助一带一路乃至亚洲国家快速发展氢能产业,比如长三角地区领先的氢农业技术可以赋能东南亚农产品升级,真切发挥大国带动作用,真实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氢能全产业链出海:

从技术到标准

论坛专题环节展示了中国氢能企业出海的多元化模式。在制氢环节,碱性电解槽技术因成本优势成为出口主力,国富氢能等企业已向中东等地交付设备;储运环节,氢枫能源的镁基固态储氢罐首次出口马来西亚,破解长距离运输难题;应用端,氢燃料电池重卡、智轨列车等已在泰国、马来西亚落地试点。企业出海案例分享环节指出,中国氢能产业正从单一设备出口转向“制储运加用”全链条解决方案输出,并通过合资建厂、技术授权等模式实现本地化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论坛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数据中心”)正式发布上海市加氢站与氢燃料电池汽车公共数据平台(以下简称“车站一体化平台”)的示范运行成果。数据中心主任、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促进中心理事长乔丽认为:“作为国内首个集加氢站与燃料电池汽车数据于一体的城市群级监管平台,数据平台目前已累计接入超5600辆燃料电池汽车,近10座加氢站,实现对示范车辆和加氢站的全链条、全过程动态监管,布局为上海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也为东南亚国家提供可复制的运维管理经验。”

合作路径:

破解挑战,共建机制

面对东南亚市场的标准差异、地缘政治等挑战,论坛提出三项合作路径:

标准协同:推动中国氢能换罐、富氢水稻等标准与东南亚国家互认,降低贸易壁垒;

产业链抱团出海:整合国内技术、工程与金融资源,形成“联合体”模式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政企协同: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双边氢能合作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共建。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会议期间,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医药卫生交流合作委员会与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医药卫生交流合作委员会长杨光林认为:“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中国工业升级主旋律,也是亚洲经济发展助推力。上海的富氢水种植技术探索成熟,我们愿意与上海长三角氢能科技院一起,推动氢能技术在医药健康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中药材品质以及促进健康服务方面的推广应用。”

展望: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标准”输出

论坛共识显示,中国氢能产业出海已从试探期步入规模化、本地化新阶段。未来三年,随着东南亚各国碳中和进程加速,氢能贸易、氢农业开发、碳资产合作等新业态将逐步成熟。上海作为中国氢能产业桥头堡,将通过国际氢能谷、数据平台等载体,持续深化与东南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助力全球氢能供应链重塑。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
华南财经网手机版 中国大财网手机版 中国华财网手机版 中华金融网手机版 东方财经网手机版 大众财经网手机版 齐鲁财经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