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里的大治理:社区停车棚的启示
2025-10-01 17:28 www.eastfi.com来源:中华金融网作者:综合阅读:次
一个老旧车棚的改造,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如今,新车棚不仅安装了智能门禁和充电设施,还开辟了共享工具区和公共会客厅,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暖心驿站”。
01 从“车棚之困”到“治理之变”,小空间折射大理念
这个自行车棚的变迁,背后是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过去,城市管理多依赖于“政府单向发力”,面对琐碎的社区事务时,往往显得反应迟缓、力不从心。
而现在,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正在形成。车棚改造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
社区党委发挥枢纽作用,搭建协商平台;街道职能部门提供政策和支持;物业公司承担日常管理;居民全程参与方案设计和监督实施。这种 “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模式,让老旧车棚焕发新生机。
02 科技赋能+精细管理,治理创新提升生活品质
新车棚的“智能+”元素令人眼前一亮。智能门禁系统保障了安全,充电设施消除了“飞线充电”隐患,共享工具区提供了日常维修的便利。
这些细节体现了精细化治理的思维模式:治理不再满足于解决“有无问题”,而是开始关注“品质问题”。
科技赋能提升了管理效率。智能充电桩具备充满自动断电、异常报警等功能,降低了安全风险;门禁系统联网,实现了车辆进出可追溯。这些技术手段的引入,使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03 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式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这个案例的成功,揭示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坚持党建引领,确保治理方向正确、资源整合有力;推动多元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批评者”转变为了“建设者”,社区共同体意识得以增强。
正如这个小小车棚所展示的,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之路,是一条立足实际、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的道路,它正在千千万万个社区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社区车棚的变迁是一个小切口,却折射出大时代的发展轨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治理变革,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悄然而深刻的进步。
它体现在每个社区环境的改善中,融入于每位居民日常生活的提升里,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地生根。(武大治)